冯玉祥扫除余孽
公元1912年2月12日,清帝宣布退位,执政的袁世凯给予清室优厚的条件:溥仪仍保留皇帝尊号,享受外国君主之礼。清室成员仍留在故宫居住,禁卫军原封不动,财产、宗庙一律由“民国政府”保护。于是,溥仪关起宫门,继续当他的皇帝,“王公大臣”照例天天朝拜,山呼万岁,紫禁城俨然成了“国中之国”。
在这种情形下,封建余孽们还想借尸还魂,上演了几出复辟丑剧。1917年张勋率“辫子军”杀进北京,抬出清废帝溥仪重新登基,重温了12天的旧梦。这种怪现象,一直持续到1924年冯玉祥发动“北京政变”。
冯玉祥,河北青县人,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,他十四岁入伍,辛亥革命时,参加了滦州起义。由于受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,他拥护共和,同情革命,主张革新。
后来,冯玉祥追随直系军阀吴佩孚,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打败奉系军阀张作霖,被任命为河南督军。可吴佩孚一心想除掉冯玉祥,把他派到南苑“专事”练兵,实际上等于解除了冯玉祥的军权。
1924年,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。冯玉祥和张作霖联合了起来,倒戈反直,发动“北京政变”,将直系贿选的总统曹锟囚禁起来。吴佩孚也在内外夹击下,迅速溃败,逃往南方。
冯玉祥由于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,早就对溥仪的小朝廷不满。1917年,张勋复辟时,他曾发表通电,要求驱逐溥仪出紫禁城,由于段祺瑞等从中作梗,未能如愿以偿。现在,北京政变成功,他决心乘势除去满清王朝留下的这个“小朝廷”。
1924年11月5日上午,冯玉祥派得力部下鹿钟麟等率军警直趋故宫,驱逐溥仪。
这时,溥仪正和婉容“皇后”在宫内吃水果聊天,内务大臣绍英上气不接下气地跑来,慌里慌张地说:“皇、皇上,不、不好了,冯玉祥派兵逼宫来了!”溥仪一听,如同劈头打了个响雷。他接过绍英呈上的冯玉祥送来的信函,里面写着:
一、大清皇帝自即日起,永远废除皇帝尊号,与中华民国国民在法律上享有同等权利;
二、自本条件修改后,民国政府每年补助清王室家用十万元,另拨二百万元设立北京贫民工厂,尽先收旗籍贫民;
三、清室即日移出故宫,以后得自由选择住所;
四、清室私产归清室享有,但一切公产应归民国政府所有。
溥仪预感到大祸临头了,但他借口时间仓促,耍赖不肯走。鹿钟麟严厉地说:“你到底愿意做平民,还是愿意做皇帝?我们自有对待皇帝的办法,景山上的大炮,可就不客气了。”
鹿钟麟本想吓唬一下这帮“龙种”,没想到闻讯而来的皇亲国戚当真了,一个个吓得抱头大哭。溥仪无奈,只好哭丧着脸说:“我走,我走。”
冯玉祥驱逐溥仪的行动,立即引起一场轩然大波。北洋军阀、官僚政客、前清余孽对此大加非议。段祺瑞指责冯玉祥“不近人情”;张作霖主张将溥仪再请回来当“皇帝”。但是,国内的进步力量无不欢欣鼓舞,支持冯玉祥,称赞他剪掉了辛亥革命后清王朝留下的一条尾巴。溥仪离开故宫的第二天,北京市民张灯结彩,互相庆贺。
北京政变后,冯玉祥邀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国事,但在北洋军阀各实力派和帝国主义列强的反对下没能如愿。后来,冯玉祥只好请段祺瑞出山,段祺瑞上台后,召开了“善后会议”,抑制孙中山号召的“国民会议”,冯玉祥的初衷化为泡影。
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,把溥仪驱逐出宫,完成了辛亥革命未完成的任务,推动了历史发展的进程。
冯玉祥像
张作霖像
1917年7月1日复辟时的溥仪(朝服像)
溥仪妃文绣大婚服饰像
复辟后的溥仪坐在乾清宫宝座上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