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曲
中国历史人物朝代故事浏览次数:
元代具有创造性的文艺,包括散曲和戏曲。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。
散曲 有小令和套数两种体裁。小令源于晚唐五代,依一个曲牌填写一支小曲,是词的发展。元代小令在前代基础上,有所创新。每句用韵,并加衬字。由不同曲牌同一宫调的若干支小曲联缀成套,称为套数或散套。两种体裁的散曲在元代都很盛行。自贵族官员至民间文士,多能作曲。元散曲继承宋金人词,吸收民间俗曲,形成独具特色的新体文艺。元杨朝英选录元人散曲,编成《朝野新声太平乐府》、《阳春白雪》等曲集传世。明朱权编《太和正音谱》收录了元散曲作家共一百八十七人,其中包括蒙古、女真和色目作家多人,元代著名的剧作家也多有散曲流传。
戏曲 在元代形成完备的形态,有杂剧(北曲)和南戏(南曲)两个系统。①杂剧。金末元初,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逐渐形成。杂剧以唱为主,唱词由同一宫调的套曲组成,句尾入韵,并有科(动作)白(念白)以配合表述剧情。一本通常分为四折(四幕),剧前或两折之间可加“楔子”。一个剧本由一个演员(正末或正旦)演唱到底,其他演员只作配合的科白。这种新体制的杂剧,较诸宫调更便于表演戏剧情节,赋予思想内容。杂剧初盛于今山西、河北地区(见彩图)。
关汉卿的《感天动地窦娥冤》明崇祯刊戏曲选《酹江集》插图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上一篇:《元和姓纂》
下一篇: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